临床意义
从2021年开始,上市、收购、融资、联合等词汇在生物试剂行业内层出不穷。他们扎堆排着队等待上市,越来越高调,越来越吸金。
据统计,2021 年中国A股新上市的IVD 企业共计17 家,分别为浩欧博、之江生物、易瑞生物、奥泰生物、科美诊断、诺禾致源、亚辉龙、睿昂基因、爱威科技、纳微科技、义翘神州、兰卫医学、禾信仪器、百普赛斯、诺唯赞、安旭生物和优宁维。
上述 17 家企业的IPO 融资金额共计199.6 亿人民币,其中,义翘神州融资额最高,达到 49.8 亿人民币。
在刚刚过去的7月下旬,对于IVD企业而言,不是在上市就是在去上市的路上。短短半个月时间,6家IVD企业成功过会或上市,IVD股市再现“火爆”模式。
7月14日,创业板上市委发布了重要的公告,英科新创(厦门)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过会;
7月28日,英诺特生物科创板敲钟上市,发行价26.06元/股,开盘后市值超46亿元。
“不管从时间,还是行业的成熟度而言,都到了他们应该站在舞台享受灯光的时刻。”创新工场合伙人武凯分析到。武凯指出,这一些企业成立时间大多在十年以上,此次的IPO热潮是企业厚积薄发必然的时间点。其次,新冠疫情这一百年“机遇”,让疫苗、分子诊断、免疫诊断等下游企业掀起造富神话的同时,也助推了生物试剂企业的发展。
数据显示,我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97亿元增至2020年的159亿元,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.9%,增速高于同期全球生物科研试剂市场。预计到2022年,我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将达到207亿元。
不过,相关企业业绩增长大多由于新冠推动。潮水终将褪去,看似繁华似锦的上市热潮,实则波谲云诡。生物试剂赛道高成长性能否持续?天花板到底有多高?企业未来该如何构筑自己的竞争力?
生物试剂,顾名思义就是生命科学研究中使用的各类试剂耗材,大致上可以分为分子类(核酸、载体、酶等)、蛋白类(重组蛋白、抗体等)和细胞类(细胞系、转染试剂、培养基等)三大类。
从结构上来看,我国各类生物科研试剂中,细胞类和蛋白类试剂占比最大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我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中细胞类试剂占比50.9%,蛋白类试剂占比29.4%,核酸类试剂占比19.7%。在蛋白类生物科研试剂市场中,抗体和重组蛋白试剂占比高达88.3%。
从市场规模来看,分子类试剂占了半壁江山。有关数据统计,2017年我国分子类试剂的市场规模达50亿元,同比增长16.3%;2020年我国分子类试剂的市场规模达80亿元,同比增长15.9%,2017-2020年子类试剂的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.0%。预计2022年我国分子类试剂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1亿元。
我国重组蛋白生物科研试剂总体市场从2017年的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亿元,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8.6%,预计2022年我国重组蛋白生物试剂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4亿元。
在医疗投资人刘清风看来,分子类试剂市场占有率虽短暂领先,但随着生物医药由化合物向细胞等微环境发展,蛋白类试剂与细胞类生物试剂有很大增长潜力。
国产企业蓄力已久,但与外资企业仍有不少差距。2021年中国分子类生物试剂市场中,外资企业攫取71.8%的市场占有率,四巨头赛默飞、凯杰、宝生物、BioRad坐稳宝座。诺唯赞、全式金、翌圣生物等国产公司合力仅占据28.2%的市场份额。
它们可用于肿瘤、自身免疫疾病、心血管病、传染病等疾病的药物筛选及优化、临床前试验及临床试验等环节,成为药企、CRO/CDMO企业、Biotech的刚需。于科研领域,重组蛋白被用于探索大分子生物功能、致病机理研究等。抗体更毋庸赘言,酶联免疫吸附实验、免疫组织化学等实验应用技术路径都要使用到抗体。随着生物医药的蓬勃发展,蛋白类试剂也会成为长远的受益者。
不同于分子类试剂的“财大气粗”与蛋白类试剂的双姝并肩奋斗,细胞类试剂主要指围绕体外细胞进行实验中所需的试剂,培养基为其基本的产品。优质的培养基能缩短细胞培养的时间,提高实验效率。赛默飞、丹纳赫和默克横扫该市场前三席,国内企业健顺、奥浦迈也不甘示弱,起步追赶。
新冠这三年,让IVD行业上演了一场史诗级暴富故事,反哺了上游生物试剂企业,使其赚得盆满钵满。
不过风口易落,当IVD企业命运经历过山车,生物试剂或也难逃衰落命运。在多家生物试剂公司的招股书中,风险提示上均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:新冠病毒相关这类的产品的市场需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。
“新冠之后生物试剂企业是否还能有几十倍、几百倍的增长?我觉得不会,但是大概率他们会维持现有的收入规模。”武凯分析到,新冠肺炎让下游企业更加关注供应链本土化,对国产生物试剂建立了一定的品牌认知,而这优势并不会虽疫情的褪去而消弭。此外,在销售新冠产品的同时,链接了国外经销渠道,为后续销售别的产品奠定了基础。
纵观生物试剂产业链,下游应用场景丰富且拓展性极强。它的计算机显示终端主要有两类,一类是单笔采购量较少、价格不敏感、数量较多的基础科研用户,最重要的包含高校及研究院所;一类是以医药企业、IVD企业为代表的工业客户,他们的特点是采购量大、对价格更为敏感。
生物试剂是基础科研的刚需,机构调查与研究结果为,2020年中国科研机构用户市场高达101.345亿人民币,占比67.3%,科研机构用户占比要高于工业用户。随国家对基础科研加大投入,且“长尾效应”凸显,挑大梁的角色短期内预计不会改变。
业内人士许阳指出,中国的生物试剂之前大多集中在科研端,进入不到工业端。但是新冠肺炎给了国产生物试剂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,让相关企业有机会进入工业端。“客户会发现中国的生物试剂可以用也很便宜,从而接纳中国生物试剂企业。”许阳说到,打开工业端市场是中国生物试剂发展最核心的要素,一旦打开市场,产品需求是多元的,也给了相关企业大展手脚的机会。
进入到工业端,性价比则是头等大事。“生物试剂不仅是国内企业的国产替代,更是全世界的国产替代(中国产品以性价比打开国际市场)。”刘清风一针见血指出,美国市场也很注重成本控制。他举例道,如果美国的生物试剂转染效率是90%,中国是80%,但中国的价格是美国的70%,多数美国公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中国公司,性价比也是他们决策的一大重点。
刘清风认为新冠产品或许会萎缩,但免疫治疗、基因治疗、干细胞治疗等新疗法会催生更多新需求从而带来增长。“通常越新的药物,不是需要更大的试剂量,就是试剂的单价更高。”他补充道,在研发新型试剂的路上,国内外企业处于同一个起跑线,甚至中国企业反应速度更快,竞争优势不容小觑。
“基本上同一个赛道公司的产品线重合度很高,以后必然会很卷,但再怎么卷不会改变这是一个高毛利的市场。”许阳指出,目前企业都想做“大而全”的产品管线,新冠让他们完成了前期资本积累,后续如何花钱保持漂亮的增长曲线则极其考验企业智慧。
生物试剂产业链一个明显的趋势是,上游往中下游走,下游也在向上延伸。发展焦虑下,企业均在纵向整合,拓展附加服务,试图提升自身价值。
“其实上游企业往下游走并没那么容易,相当于你把原来的客户做成竞争对手,但你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客户资源。”许阳剖析道,横向扩张增加市场集中度则更加有助于企业获利。生物试剂种类丰富,技术平台多样,客户更倾向于一个企业解决诸多问题,而非因不一样的需求挑选不同供应企业。换言之,全者为王,企业拥有更多SKU数量,客户粘性才更高。
但横向扩张不易,许阳指出,大企业做新品类不一定会有优势,很多新技术可能小企业做得更快。在技术平台和产品管线,大企业通过并购优质小企业从而进一步扩展产品矩阵、提高品种丰富度与自身稀缺性。
但在刘清风看来,国内的并购市场环境并不是很成熟。“比如说,我花公司市值的1/10去买一家小公司,但收入只有我的1/100,很多老板心里过不去这道坎。”他举例论证道,即使有时候成功并购小公司,但产品的优化和推广能否好还是未知。
国内生物试剂行业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,企业规模小、产品品种类型少、行业集中度较低。小公司只要在细致划分领域苦练内功,也会拥有不错的收益与利润。源源不断的小企业涌进来,也为未来的并购打下基础。几年后,并购或将成为行业主流。而在当下,对于生物试剂企业而言,扩品类或是当下最好走的一条路。
排队上市的企业们路径也大多一致:通过上市募集更多资金,以此实现并购扩张,提供更丰富的产品管线。不过行业发展注定会有分化,有人兴,则有人衰。
就在近日,多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陆续发布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,有喜有忧。经梳理发现,在新冠检验测试领域,九安医疗、明德生物等多家公司凭借新冠抗原检测试剂业务,实现利润大幅度增长;而在核酸检验测试方面,多家企业的业绩,受业务调整和疫情政策变化的影响严重。
7月14日,天津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,预计上半年净利151亿元至155亿元 ,较去年5477.69万元相比,增长27466.36%至28196.60%;预计扣非净利润151亿元至155亿元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九安医疗去年同期亏损478.74万元。
对于业绩大增的原因,九安医疗称,主要是受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产品销售大幅度增长带动。报告期内,受美国疫情发展的影响,当地对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产品需求大幅度增长。公司的iHealth试剂盒产品获得了美国FDA EUA 授权,并通过美国子公司网站及亚马逊美国电子商务平台进行to C 端销售,同时承接政府订单及商业订单。
7月15日,第三方医检头部企业金域医学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,公司实现净利润15.5亿~16.8亿元,同比增长46.33%至58.61%;实现扣非净利润15亿至16.3亿元,同比增长45.72%到58.35%。
对此,金域医学表示,主要系由于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持续优化、精细化管理加强,提升运营效率,导致规模效应逐步显现。
7月15日,明德生物发布业绩预告,预计2022年半年度实现纯利润是24亿至27.5亿元,同比增加314.11%~374.50%;实现扣非净利润23.8亿至27.3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:312.61%~373.29%。
对此,明德生物表示,公司凭借灵敏度较高、操作便捷的产品和优质的客户服务,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市占率持续走高,新冠抗原检测试剂在上海、吉林等疫情爆发地区成为重要抗疫物资,海外抗原检测试剂出口也取得同比大幅增长。
7月14日晚间,国内基因测序上市公司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披露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,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纯利润是5.8亿元至7.2亿元,和上年同期相比下降33.70%至46.59%。
谈及业绩变动的原因,华大基因表示,根本原因包括:报告期内,公司基于新冠相关的业务收入较2021年同期较高基数会降低。常规业务较2021年同期略有下降,其中,生育健康和感染防控的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会降低,多组学大数据与合成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实现稳健增长。
7月14日,乐普医疗也发布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,预计实现净利润12.08亿至13.8亿元,同比下降30%至20%,其中新冠病毒检测相关业务营收同比降低80%,总营收占比从去年的37%下降至9%;不过常规业务营收在疫情动态控制情况下,实现约18%增长,毛利率与去年基本持平。
对此,乐普医疗表示,根本原因是新冠疫情管控和相关检测趋于常态化,公司检测相关业务产品属性已由应急逐渐转化为常态,其营收也逐渐回归常态化,较去年同期降低80%以上,营收占比已降至9%,毛利率更加大的幅度降低。
7月14日,科华生物发布半年报业绩预告,预计2022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纯利润是3500万-5000万,同比下降89.56%-92.69%。
公司回应,由于天隆公司未纳入本期合并报表,上海疫情封控对经营业务开展影响及产生部分停工损失,公司当期研发投入增长,以及海外业务受疫情影响收入减少等因素影响,公司本期经营业绩同比去年同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。
“企业突然经历爆发式增长以后,很多创始人自己本身也很迷茫下一步的发展趋势。当企业规模超过了创始人的管理边界,有些企业能做得很好,有些企业也会因为这样变得更难……”许阳说道。